
1941 年 12 月 8 日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寇进占上海租界,美国教会所办的东华大学面临被接收的危机。在这紧急关头,教授江浩毅然提出停办学校,以免其被日寇利用。他在最后一堂课上,满怀激情地鼓励学生为民族生存而斗争。然而,江浩很快在家中被捕,临别时,他将挂表交给长子思凌,要他永远铭记这个时刻。不久,思凌毅然奔向大后方参加抗战。江浩的妻子丁孟辉,则带着次子思远、幼女思秀,在漫长的岁月中独自支撑着这个家。1945 年 8 月,抗战胜利,江浩出狱,本以为可以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,却没想到蒋介石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疯狂发动内战。思凌来信告知他被迫开赴东北打内战。江浩再次回到学校执教,但生活异常艰难。他仍认为美帝国主义是讲民主的,学生们对学校当局应“先礼后兵”,这导致他与积极领导学生举行罢课斗争、要求民主自由的思远产生冲突。教会代表美国人霍克斯企图让江浩在学生中进行劝导,被江浩拒绝。训导长宋锡庚为了向霍克斯献媚,提议开除领导罢课的学生,并将他们的照片和材料交给特务机关,全国掀起“反内战、反饥饿”的热潮。上海各大学积极响应,江浩也参加游行。反动政府出动军警特务镇压,思远当场被捕,丁孟辉被打伤。从此,江浩看清了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的本质。在好友共产党员杨建的帮助下,他改变过去的态度,积极投入革命斗争。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,思远等无辜被捕学生被释放,思远与同学万方奔向解放区。同一天,江浩去一个工人联谊社讲演,回家途中被特务杀害。丁孟辉万分悲痛,她决心继承丈夫遗志,勇敢地生活下去。1949 年 5 月,上海解放,思远和万方随军回到上海,母子团聚。思远复员后在铁路工作,思秀在医院里服务,丁孟辉从事教育工作。不久,朝鲜战火重燃,思凌突然回来,告诉母亲他马上要去朝鲜前线。思远和思秀也决定到前线去服务。丁孟辉经过一场内心斗争后,答应让兄妹三人一齐去朝鲜。最后是杨建说服思秀留下在上海军医大学工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