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阳初

1926年春天,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晏阳初,这位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,怀揣着对农村教育的满腔热情和坚定信念,决定将平民教育推向更广阔的农村地区。他深知,要想真正改变农村的现状,就必须解决那里普遍存在的愚、穷、弱、私等问题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定州的旅程,准备在那里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,为后续的平民教育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。在定州市,晏阳初遇到了乡绅米迪刚。米迪刚是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成功人士,他曾在自己的村子里推行过自治维新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他对晏阳初的教育理念深感敬佩,因此力邀他到自己的家乡定州推广平民教育。然而,面对米迪刚的诚意和邀请,晏阳初却有着自己的考虑和坚持。晏阳初深知,如果接受军政官员的邀请,他可能会成为军政的一部分,从而失去教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。他坚信,教育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福祉,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或政治的斗争。因此,他毅然拒绝了米迪刚的邀请,决定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。在拒绝米迪刚的邀请后,晏阳初开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之旅。他深入农村,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因不识字而受到的种种欺凌和苦难。秦老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在借高利贷时因为不识字,被人家将20元写成200元,导致他在还钱时才发现自己受了骗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秦老窑感到绝望和无助,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。晏阳初被秦老窑的遭遇深深触动了。他意识到,如果不解决农民的识字问题,他们的命运将永远无法改变。于是,他决定在定州开展大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,帮助农民们提高文化水平,摆脱愚昧和贫困的束缚。在晏阳初的努力下,定州的平民教育运动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学习识字、读书,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同时,晏阳初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支持者,他们共同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然而,晏阳初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他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,但他始终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,也为后来的农村教育运动树立了榜样。这部剧以晏阳初为主角,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。它揭示了教育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,展现了晏阳初如何引领农民走向觉醒与进步。同时,这部剧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,激励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。

导演:
主演:
更新:
2024-09-17
片长:
HD
豆瓣:晏阳初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索尼播放器1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